知無不言
  □閱盡
  據羊城晚報昨日報道,廣東博羅縣數一數二的“富裕鎮”園洲鎮環境污染嚴重,河流變臟,井水也不能吃;空氣變臭,有的村連窗子都不能開。這種現象在博羅其他鎮也普遍存在。如羅陽鎮因眾多工廠直接向河中排污而導致整條河流常呈現紅色、藍色,被人戲稱“多惱河”。
  這幾乎是早年珠三角社會圖景的重現:工廠小作坊遍地開花,居民荷包鼓了,但環境也糟蹋了。於是,政府痛下決心治理。在環保杠桿的“擠出效應”下,許多企業不得不向珠三角周邊遷移。像博羅等經濟發展滯後的地區也就抓住千載難逢的“機遇”,敞開大門,來者不拒。很快,GDP突飛猛進,居民也品嘗到富裕的滋味,只是,它多少帶著苦澀——環境惡化得讓人愈來愈不堪忍受!
  無疑,環境變臟變臭是“造富機器”生產的副產品。而今,那些直接向河流排污的企業,千夫所指。但平心而論,在幾乎沒有任何污水處理基礎設施的鄉鎮,大量引入工廠企業時,又何曾考慮過污水等工業垃圾處理的問題?顯然,當初笑臉相迎財神,人們依然循著“先發展後治理”的思路。甚而,眼中只盯著珠三角的前車之“富”,而對污染之“鑒”視而不見。因此,清澈的河流變成了污穢而常變臉的“多惱河”,雖在意料之外卻也是情理之中。
  承載著“鄉愁”的鄉村走上工業化或是必由之路,但工業化是否必然帶來環境污染則取決於土地的主人。盲目追求發展速度,寄望一夜暴富,必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。眼下,環境既然已經被透支,亡羊補牢雖說老套,卻也是無奈的必選。怕只怕,面對既成事實,一些地方政府和環保部門連“補牢”的勇氣都沒有。誠然,抱怨客觀理由很容易,諸如“發展速度壓力”,還有人手緊缺、執法力量薄弱等等,抑或還有當初招商時的無底線承諾,如今要糾錯,便左右為難。
  其實, “多惱河”現象不獨在博羅,在珠三角周邊過去以青山綠水著稱的地方也不同程度存在。如環保部門公佈的今年首季廣東各地霧霾監測值,肇慶、清遠、河源等風景區居然高過珠三角一些城市,即為明證。如果說,珠三角因率先趟河缺少參照物而走了“先發展後治理”的彎路,那麼,作為後來者,原本可避免在同一個坑中再跌跟頭,遺憾的是,這種教訓卻一再重演。
  好在不久前通過的被稱為“史上最嚴厲環保法”已正式實施,其中最重要的是,無論執法者瀆職濫權還是侵害環境者都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。看來,要想治理好流淌不止的“多惱河”,唯有仰賴法律的利劍了。
  閱盡  (原標題:變色“多惱河”還要流淌到幾時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zsidxq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